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武城县实验中学---知识改变命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日志

 
 

【引用】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2011-01-05 14:59:02|  分类: 九年级化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    原文作者:钟爱物理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学习用具

课件、蜡烛、火柴、烧杯、石灰水、水槽、小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要小看了这些炼丹炉,它们可就是今天化学实验室的前身,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索过程:

一、介绍实验室的发展和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关于化学实验室发展的资料。

2.课件展示 

 (1) 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1)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2)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3)创造分离物质的方法

2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3)西方18世纪中叶的化学实验室(1747年)

4)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3.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课件展示

途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 科学分析——做出结论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让学生说一说对蜡烛及其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如图所示)。

(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请描述蜡烛的颜色、状态、密度(与水比较)及溶解性。

3)点燃时:

描述图1中发生的主要现象。

将一根木条横放在蜡烛火焰中,如图2所示,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3的操作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把一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4)  熄灭后:熄灭蜡烛后的瞬间,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图4所示.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3.小组完成实验报告的表格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

 

 

3、燃着时,

1)观察蜡烛火焰

 

 

2)取一根火柴,平放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

 

 

3)取一只干冷烧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4、熄灭蜡烛,再立即点燃。

 

 

小组讨论,得出蜡烛燃烧的结论:

三、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然后全班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的性质的是(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燃烧时发光、发热  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      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学习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探索过程

一、联系回想 

联系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提供的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信息。

1、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二、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三、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四、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

2、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4、对着玻璃片呼气。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五、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六、评价整合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C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分析原因:

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多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七、形成性检测: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 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2、燃烧的木条分别插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下列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蜡烛燃烧后的气体   D木炭燃烧后的气体

八、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学习用具

课件、蜡烛、火柴、烧杯、石灰水、水槽、小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要小看了这些炼丹炉,它们可就是今天化学实验室的前身,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索过程:

一、介绍实验室的发展和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关于化学实验室发展的资料。

2.课件展示 

 (1) 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1)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2)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3)创造分离物质的方法

(2)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3)西方18世纪中叶的化学实验室(1747年)

(4)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3.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课件展示

途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 科学分析——做出结论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让学生说一说对蜡烛及其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如图所示)。

(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请描述蜡烛的颜色、状态、密度(与水比较)及溶解性。

(3)点燃时:

① 描述图1中发生的主要现象。

② 将一根木条横放在蜡烛火焰中,如图2所示,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③ 图3的操作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把一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4)  熄灭后:熄灭蜡烛后的瞬间,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图4所示.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3.小组完成实验报告的表格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

 

 

3、燃着时,

(1)观察蜡烛火焰

 

 

(2)取一根火柴,平放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

 

 

(3)取一只干冷烧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4、熄灭蜡烛,再立即点燃。

 

 

小组讨论,得出蜡烛燃烧的结论:

三、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然后全班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的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①    燃烧时发光、发热  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      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学习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探索过程】

一、联系回想 

联系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提供的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信息。

1、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二、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三、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四、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

2、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4、对着玻璃片呼气。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

现象

 

结论

 

五、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六、评价整合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若C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分析原因:

(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多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七、形成性检测: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 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2、燃烧的木条分别插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下列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A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蜡烛燃烧后的气体   D木炭燃烧后的气体

八、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这张
 
阅读(26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