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武城县实验中学---知识改变命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日志

 
 

【引用】《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之四  

2011-10-22 06:53:26|  分类: 他山之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八
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乐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莎士比亚

 

  新课改已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反思当今小学的作业设计,仍令人焦虑:作业形式单一,多机械重复;内容单调,学科之间明显割裂;作业多为老师"命令式"、"大锅饭型"等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想像等能力的培养。于是,学生作业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套的课后习题的答案照抄照搬等等现象。学生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老师困惑。如何扭转这种教学态度,在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其间的乐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呢?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抢占性,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九
经常梳理你的课堂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波斯纳

 

  实施校本教研以来,"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等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一堂接着一堂,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一个连着一个,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以至于有的专家提出了"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然而,为什么要走进课堂,在课堂里做些什么,走出课堂后还要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实施"行为跟进"的教学研究策略--梳理课堂,就是针对传统教研中"无准备,无主题,无反思"的三种现象提出来的。教师们不应该只讲究活动形式的翻新,对于课堂中的观察目标、教学细节、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认真,使梳理课堂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环节之一,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术资料、观点争鸣和理论走向,而是背景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讲的是原理公式、字词句文,课外做的是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校本教研中梳理出来的"小课题"虽然微观而琐碎,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认的。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梳理自己的课堂。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
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特级教师 薄俊生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推陈出新,有的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被名师们雕饰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谈何容易。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教学的境界?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因为,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重复的。课堂是展示教师创造力的场所,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机械性与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自己的东西,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课堂四十分钟教育的最佳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让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变如此,行之贵日新。"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

 


学习习惯篇:做一个完善的人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一
有颗成为名师的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成为名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是毕其一生之功,它是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大众认同的必然结果。所以,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事实如此,那我们还有必要去追求、去奋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我们一定要有颗成为名师的心。因为理想、追求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大小。莫格利希曾断言: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名师的成长内驱力非常重要,要成为名师首先要想成为名师。有成为名师的愿望和信心,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发展、培养的可能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教师而言,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教书匠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凝固,名师、大师才是今天的目标。因为名师、大师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名师、大师的称号,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衡量教师成就大小的最好、最简单明了的尺子。

  成为名师的奋斗过程是一个净化精神的过程,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个全面超越自我的过程。很多普通教师都是通过这些磨炼才成为名师的。可以说这就是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名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可能我们暂时无法消化名师的思想,名师的理论,但至少我们可以踏着名师成长之路,一步步向他们靠近。名师也是由普通人成长而来,他们之所以成长为名师,一定有值得大家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要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先一颗成为名师的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二
听课要学会"品课"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巴班斯基

 

  古人品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课,也需要评课者有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听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评课,是每一个人听课过后的例行公事,尽管很多教师听了很多课,评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是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仅仅是例行公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评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

  现实中,很多人忽视听课,即使去听课,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听课。尤其是学校领导在听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领导因此被教师戏称为"万金油",并对领导的评课不以为然,失去了听课、评课的价值。

  听课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听课的角色中去。为听课而听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行尸走肉。

  提高听课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以"品"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

  "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听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三
让自己“现代”起来

  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育专家朱正威

 

  “让自己‘现代’起来”,这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现状,还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在教学中继续沿用老的一套的话,那就有可以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不能及时、全面地接触到新事物,并在实际和认识中产生偏差,轻的可能闹笑话,严重的可有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一直以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这一定位,人们只是反复引述,却忘记了用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

  当今,我国发展方针是科技兴国,而科技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因此教师自己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概念,分析新技术、新情况、新名词,然后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将新出现的负责的东西坚决杜绝,让学生们早日认识到其危害性,获得健康成长。

  在新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学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和谦虚的精神,以现代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现代的步伐实践新课程,成为一个有现代感的、出色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四
精彩人生需笔耕

  笔耕不止,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造就教师杰出教育成就的熔炉,是壮丽教师辉煌教育人生的摇篮。——特级教师 刘友开

 

  教书育人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教师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我们的教育就好了,但是,现代教育课堂则不一样,不仅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还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课堂、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开发出校本教材,走适合自己与自己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道路。因此,现代化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研究,走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的道路,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带动研究,促进现代课堂的纵深化发展。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职称论文发愁,到处求人发表论文,到处给版面费发表论文,然后混一个职称,满足自己加工资的欲望。其实求人不如求己,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开拓进取,那我们的教育人生将更加精彩。鉴于笔者的教育实践和体会,建议年轻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自己的写作,改变自己残缺的教育人生。

  作为普通教师而言,要教好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实践、思考并记录,而这正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关键所在。因为当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记录)时,他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科研的状态了,而且这种研究带有鲜明的人文风格与个性化色彩,这是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方式。教育研究之所以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在于它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精神、人性。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不是精确的而是模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精确地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教育日记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须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教师的日记写作,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教师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正确对待你的课堂、学生、教材,注意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注意你自己思想的发挥与创造,然后,写出你的教育感悟就可以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写作,从你的思想开始,开始你新的人生征程,你会发现,你的天空将更加精彩有趣。

  评论这张
 
阅读(11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