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武城县实验中学---知识改变命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日志

 
 

【引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1-10-22 07:10:54|  分类: 他山之石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碧溪《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徐承芸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初初翻阅这本书,让我感兴趣的除了震撼的标题——“教育是没有用的”,还有开篇的这段话。

沉静下来,我读着它,如同和一位师长对话。

本书的作者,我国教育专家林格,为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用了十年时间进行教育新探——他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余位教育专家。在书中,他通过例举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阐述教育不能迷恋教育技术的观点。林格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细节末梢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真正需要创新的是教育观念,他呼唤教育者能够尽量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反复捧读这本书,不由得怦然心动。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实践经历,思绪如丝如絮般纷纷扬扬,牵动我这颗为实现教育理想而搏动的心,欲罢不能。

 

观点一    教育不是摁着牛头吃草——教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涉足如今的教育现状,真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尴尬。教师明明知道此路有“虎”,可又找不到通幽的“山道”,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于是教师和同学便“望虎兴叹”。“老虎”打不死,还累得自己浑身是伤。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者喜欢“摁着牛头吃草”,“闭着眼睛打虎”。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牛的本能!正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本性,人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与人交流。可是面对学校教育,许多孩子怎么就苦不堪言呢?这就是教育方法问题了。一味“灌输”,把“草”一起往“牛嘴”里塞,这不是对孩子学习本能性的蔑视吗?他们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这种本性,丧失了原有的学习热情。

怎样把知识变成孩子内心渴望的青草,是所有教育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贾志敏老师这段话巧妙地告诫我们教育工作“无招胜有招”的深奥哲理。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细细琢磨。

 

观点二    教育不靠吹胡子瞪眼——教师应自觉自动地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

前不久刚结束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讲到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时,播放了班得瑞的乐曲《童年》。当宛如天籁的乐声在会场回转时,我见到两百余名骨干教师眼睛里闪烁着明净的孩子般的晶亮的光泽。这是一首让人很容易回想过去的曲子,我仿佛看到教师们尘封的记忆随着婉约、清幽的乐声慢慢拉开帷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美丽的音乐让大家的心柔软起来。

是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林格先生在书中写道,“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教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教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教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他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贞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在《教育就是服务》中指出,教师应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谈到体现教师的服务精神,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服务行业的那些服务生,见到客人笑脸相迎,躬身问候,和风拂面,艳阳暖身。在这样柔软的服务下,哪位顾客不会“大开胃口”呢?如果孩子的“精神”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孩子还有什么“欲望”,还有什么“胃口”,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由此可见,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素养。成功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者水一般高贵柔和的气息滋养中形成的,伟大的柔弱才能培养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不断的走向成功,使每个学生成为相信自我,敢于挑战,爱“吃草”的小黄牛。

 

观点三    教育不能一把尺子定乾坤——教师应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唤醒学生自觉

林格先生摘记《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说明教育之道不在“器”,而在于“道”,这里指的“教育之道”指的就是如何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孩子的自觉意识一旦产生,就将获得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所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调皮捣蛋的小学生罗杰·罗尔斯,出身贫苦,由于受到不良影响,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校长皮尔·保罗将从窗台上跳下的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当时的罗尔斯受宠若惊。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语言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40年如一日,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校长根据孩子独特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伟大梦想。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好好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孩子都是内心向善的,让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么,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巨人都将被唤醒。即使天赋极普通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大声告诉他们吧:“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再笨的孩子也会飞扬梦的翅膀。

“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纯净正直的品格。”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最好诠释。

教育真的没有用吗?不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说教是没有用的,教育者应该懂得静静的等待,慢慢的渗透,教育是教育者一生的追寻。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评论这张
 
阅读(14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